电话:029-89319874
地址:西安市未央区啤酒路一号
邮箱:732554675@qq.com
“格哈德·里希特、西格玛·波尔克、安塞姆·基弗和昆特·约克的作品来到了紫禁城,这是文化界的一件大事。中国首次为一个西方国家的当代艺术敞开了其核心文化殿堂之一——太庙的大门。在这里观众可以欣赏到‘德国8’展览中10位大家的作品,另外45位艺术家的作品则分别在北京其他6家美术馆展出。第一次如此大规模地将一批德国当代艺术最重要的作品带到中国观众的面前,我感到尤其的高兴。”德国副总理、外交部长西格玛·加布里尔表示。
阿尔卑斯山之二(布面油彩) 200×150厘米×3 1968年
格哈德·里希特
9月16日至10月29日,“德国8:德国艺术在中国”大型展览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太庙艺术馆、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红砖美术馆、今日美术馆、元典美术馆和白盒子艺术馆展出。展览囊括了德国1950年代至今最具影响力的55位艺术家的近320组作品,涵盖油画、水彩、素描、雕塑、装置、摄影和新媒体等多种形式。这些作品大多来自于德国杜伊斯堡库珀斯米尔勒艺术博物馆、德意志银行、汉堡戴希托美术馆、雷克林豪森美术馆等公共博物馆以及画廊和私人收藏,也有部分直接由参展艺术家本人提供,力求呈现德国艺术从20世纪中叶至今经历的不同风格与潮流。
作为庆祝中德建交45周年的重点项目,“德国8”由中国中央美术学院与德国波恩艺术与文化基金会主办,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和德国波恩艺术与文化基金会主席瓦尔特·斯迈林担任总策展人。
霍顿哲学
(布面丙烯、乳胶、油彩、虫胶、石膏、金叶、金属和盐)
330×570×65厘米 2014年 安塞姆·基弗
七馆联展“德国8”
在世界艺术的历史上,德国艺术一直以其强大的精神气质和独特的美学特征占据着令人瞩目的位置。1950年代以来,德国现当代艺术取得了迅猛发展,并在多个领域涌现出一批重要的艺术大师。德国艺术也是最早被介绍到中国的西方艺术之一,但直到今天,仍没有一场由中德两国顶级学术团队合力打造的艺术展览,对德国当代艺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进行系统性梳理和呈现,“德国8”则填补了这个空白。
德国8:艺术之规:德国当代艺术
中央美院美术馆的“艺术之规——德国当代艺术”展呈现了德国17位绘画、摄影、装置和观念艺术等方面的杰出人才,他们的艺术观点和创作语言多样:弗朗茨·阿克曼和他的旅行记录拼贴绘画;霍斯特·安特斯和他介乎具象和抽象之间的、具有艺术历史特征的绘画作品;史蒂芬·巴尔肯霍尔用超写实手法表现人物、动物,甚至是建筑,创造出独特的彩绘木雕……这些作品同台亮相所形成的鲜明对比和激烈碰撞,使观众看到了推动德国当代艺术持续发展的革新精神。
德国8:记忆的痕迹——德国当代绘画杰作
太庙艺术馆的“记忆的痕迹——德国当代绘画杰作”则汇集了德国当代艺术史上一批最具影响力的大师力作,包括乔治·巴塞利玆经典的“倒置绘画”,新表现主义绘画大师格哈德·里希特主旨丰富、风格多样的系列绘画,安塞姆·基弗渗透着对历史及文化反省与思考的大型绘画和装置作品等。这些艺术家分属于1960年代以来德国几个重要的艺术流派,他们的作品也从一个侧面记录和反映了德国深厚的文化传统和集体记忆。
德国8:摄影的语言——杜塞尔多夫学院
德国摄影在国际上同样享有盛誉。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学派的出现标志着作为媒介的摄影在范式上开始转向。杜塞尔多夫学派以伯恩·贝歇与希拉·贝歇夫妇的开创性工作为标志,使德国摄影史发生了最激烈的变革并进入新的复兴:摄影不再是对现实的直接表现,而是成为一种观念性的手段与方法。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展出的“摄影的语言——杜塞尔多夫学院”,向观众系统展示了德国的当代摄影艺术。
今日美术馆的“凝固的时间——德国新媒体艺术”通过7位德国的新媒体艺术家作品,突出了新媒体艺术的特征,将单一的艺术通过不同的展示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如朱利叶斯·波普的《比特·瀑布》采用了工程和计算机技术与视觉艺术相结合的方式,将水序列化成速度可控的人造水滴。这些水滴组合成一个个字母,进而拼合成单词,让时间以空间书写的形式存在。“展览突出了以影像艺术为代表的新媒体艺术的特征:从生活中提取艺术创作的要素,以周遭的人事际遇、生活场景和片段等为表现对象,诠释了作品的文化意义和批判精神。”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说。
此外,红砖美术馆的“先导——德国非定形艺术”、元典美术馆的“对话——色彩的空间维度”、白盒子艺术馆的“未来一代——德国当代青年艺术”,也都呈现了德国艺术的不同侧面。
两次留德高潮成就大批名家
德国历来是一个盛产思想者、哲学家和艺术家的国度,世界主义情怀、自由的政治氛围、高度的自信和责任感以及沉重而深刻的历史培育了德意志民族的独特气质。而德国艺术所反映出来的思想观念和文化性格,对于中国艺术也产生了本质性的启发。
从历史上看,中国20世纪在文化艺术领域所呈现的艺术状态和丰硕成果,与留学海外的文化现象密不可分。这一文化现象肇始于清末、民国,繁盛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延续至改革开放后,形成了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由于中德两国关系历史悠久,在文化、哲学、艺术等方面有很多共同之处,两国一直没有间断互派留学生。上世纪80年代,中国大量外派留学生进入西方,这是继晚清中国大量派遣留学生之后的又一次留学高潮。
F1进站之三 C打印 188 x 508 x 6.2 cm 2007年
安德里亚斯·古斯基
在绘画领域,第一次留学高潮产生了中国近现代油画艺术的先驱刘海粟、徐悲鸿、颜文樑、林风眠、吴大羽等;第二次留学潮则铸就一批重要的艺术家和教育家,如苏笑柏、周春芽、许江、朱青生、王小慧、邓国源、谭平、刘野、王小松、缪晓春等。这些学成回国的艺术家抱着对祖国的赤子之心,不仅创作了一大批影响巨大的作品,也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职责。他们在艺术院校进行改革创新,开创纤维艺术、三维动漫、实验艺术等,用全新的概念,结合中国实际来改革学院教育体制,对中国现当代艺术的普及和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德国的现当代艺术对中国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尤其是‘85新潮’以来,德国的现当代艺术始终是中国艺术家的课程之一。”中央美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说。
中国美院院长许江在谈及自己的留德经历时说:“弹指一挥,近30年过去。我们早已回返家园,并深耕中国大地,创造自己的艺术。如果有人把我们视作一个命运的共同体,并指明其中某些时代性的生命征候的话,我宁愿穿透那些表象,向着这种文化征候所传递的深层讯息追问。我想在我们的成长中,德意志精神已然成为一种青春生命的奇异的特殊结构,向着我们这些具体而珍贵的生命施以滋养。”许江列举了德国留学经历给予中国艺术家留下的三重印记,即德意志的思考与汲取、德意志的职守与忠厚、德国知识界对汉学和东方学的敬意。“德国传统的对汉学与东方学的敬意,使得我们这一代留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到德国后开始真正重视中国国学。我的教授卡波先生,至死心中都有一个‘远西’,那就是中国的西湖。正是这种启迪,让我们返回家园后接通地气,行走无疆。”许江说。
中央美院美术馆展览现场
中德艺术交流的典范
长期以来,中德两国艺术交流一直保持着活跃态势,两国文化机构开展的多种对话和可持续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从某种意义上说,“德国8”也是“中国8”的继续,是中德两国跨文化交流的继续。2015年,由范迪安和瓦尔特·斯迈林共同策划的“中国8——中国当代艺术展”在杜塞尔多夫等德国莱茵鲁尔区的8座博物馆同时举办,展出了118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500余件优秀作品,旨在从多个角度展现中国艺术的当代发展景观,使德国艺术界和公众比较整体地看到中国艺术的蓬勃生机和多种形态,透过视觉艺术这扇窗口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变迁。展出期间,共有12万名观众参观了展览,德国和欧洲媒体报道超过600篇,获得了热烈反响。时任德国总统约阿希姆·高克在参观“中国8”展览后即向媒体表示:德国也希望在中国举办一个大型艺术展。经中央美术学院和德国波恩艺术与文化基金会的合作努力,“德国8”展览得以正式启动。
红砖美术馆展览现场
“多年来,中国在德国举办的艺术展是内容丰富、形式活跃的。改革开放为中国艺术的多样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使中国艺术充满敏锐的现实感受和强劲的文化能量,在德国举办的各类中国艺术展构成了理解中国的窗口,也形成了宽阔的思想对话。”作为“中国8”和“德国8”的总策展人,范迪安认为,两展不仅是中德文化合作的典范,也是中德乃至中欧艺术跨文化交流新的篇章。“中德两国艺术的历史体系不同,现代以来的发展条件各异,文化传统和文化基因的差异性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两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内在逻辑各不相同,但是,中国向世界的开放和全球化进程使中德艺术的当代发展都面临着共同的机遇与挑战,在艺术观念、表现主题和视觉语言上既联系着本土的文化渊源,又呈现出与时代文化语境的关联。从全球视野角度看待两国艺术的当代演进,从两国艺术的当代特征认识全球化时代的艺术课题,是使我们得以持续合作的动力,也是我们试图通过展览与研讨交流探讨的课题。”范迪安说。
中央美院美术馆展览现场
西格玛·加布里尔则表示,虽然展览会抛出许多问题,但这是有益的,因为问题促进对话。“我们期待相互的了解,希望同其他文化和社会之间加强交流和探讨。艺术帮助克服分歧,能够充当增进沟通的催化器,希望这种沟通一直延伸到民众之中。”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