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29-89319874
地址:西安市未央区啤酒路一号
邮箱:732554675@qq.com
在四季分明的国度,秋日总是最能触发纤细的情绪产生,秋天也是画家们喜爱的季节。文人作品中的秋,大都是给人萧条、零落的凄凉印象,而现代画家们笔下的秋天却展现着不同的迷人风采。夏天已经离去,在这初秋到来的时刻,随着大师的作品一起,“尝一口”秋的味道吧。
齐白石--虾蟹知秋味
齐白石 《海棠双蟹图》
齐白石 《壶酒盘蟹图》
秋天是吃蟹的季节。古人有诗云:“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一生矣。”这样诱人的情形,被白石老人艺术化地展现在作品中,变成了一幅副饶有趣味的水墨佳作。在齐白石的绘画创作中,最令人津津乐道的是他画的蟹与虾。齐白石也自诩道“老来画法无来由,别有西风笔底秋”。笔下之虾造型各异,动感、质感兼备,而蟹壳、长足皆有质感,用水墨表现蟹足的细毛,达到了神形俱佳的化境。
有趣的是,白石老人曾明码标价,为人画虾是按只计价,一次,有人要求多画一只,白石老人给他添上一只,却毫无生气,说:“这只不算钱的,是只死虾”。
丰子恺--年龄“立秋”以后开始喜爱秋天
满山红叶女郎樵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自从我的年龄告了立秋以后,两年来的心境完全转了一个方向,也变成秋天了。只觉得一到秋天,自己的心境便十分调和。非但没有那种狂喜与焦灼,直常常被秋风秋雨秋色秋光所吸引而融化在秋中,暂时失却了自己的所在”。丰子恺喜爱秋天,是从“年龄告了立秋之后”开始的,他笔下的秋天,用独有的漫画风格,寥寥几笔,就勾勒出生动的图像。
林风眠--秋天的枫林,用光色语言创造的“新世界”
《枫林》
《秋林暮艳》
《山村秋色》
《秋山林影》
《秋韵》
林风眠《枫林》一类风景的原初记忆,主要得之于1953年秋天苏州天平山之行。天平山的枫林、松柏、池塘、小路和逆光的山体,给林风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曾对苏天赐说要画的“新风景”,或许就是这阳光下的秋色,以及它给予画家的启示:用光色语言创造世界,表达情感!
秋天的枫林,无比的具有诗意,绿色、黄色、红色交相辉映的枫林正在秋天中悄悄经历着转变,粗壮且黑得油亮的树干笔直而上,杈枝井然有序,与淡墨写就的远山恰如其分地融合在一起;枫树下,几间黑瓦白墙的房屋点缀其间,立于河岸略略发黄的青草地上;池塘里,浮萍或绿或黄,与倒影的枫林与远山形成了别有一番诗情的画面。
李可染--7幅《万山红遍》画出岳麓山的壮丽奇景
2015嘉德秋拍以1.84亿元成交的《万山红遍》
中国美术馆藏《万山红遍》
家属藏《万山红遍》
2000年北京荣宝501.6万元拍出的《万山红遍》
北京画院藏《万山红遍》
北京保利2012春拍2.9325亿元拍出的《万山红遍》
北京荣宝斋藏《万山红遍》
20世纪60年代,李可染以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两句为情境,从1962年至1964年间共创作了7幅《万山红遍》题材的作品,为了更好地表达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长沙》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意境,李可染采取了大面积使用朱砂来表现秋色,使秋色更红火、更热烈、更带有丰收后喜悦的气氛。
七幅《万山红遍》
这七幅《万山红遍》每幅作品尺寸、章法和景观不一,但基本格局相同,是中国“红色山水画”的代表性作品。
吴冠中--秋天可以比春天更热闹
吴冠中 溪畔金秋
吴冠中 山村秋色 布面油画 1982年作
吴冠中从早年秀丽的江南风景到晚年的抽象线条,用最简单的点、线、面、色之间富有节奏和韵律的形式架构,画面洋溢着浓郁的中国文化诗情和神韵。而在看似淡淡的颜色下,却有着万般变化的迷人色彩,原来在吴冠中笔下的秋天,可以比春天更热闹。
吴冠中《红树林》
《红树林》为吴冠中晚年在线条运用方面的娴熟之作。画面通过点、线、面的巧妙融合与呼应,把树木之间丰富的层次关系表现的淋漓尽致。疏密有致的线条之间施以淡彩,呈现出林木的旺盛生命力。大面积绿色、橙黄色墨点的运用,把秋天树叶渐黄渐红的变化过程自然贴切地表现出来,营造出一个富于诗情画意的神秘境界。
《秋山问道图》
画家:巨然
创作时间:五代
收藏地点:台北故宫博物院
《秋山问道图》是南派山水画派之祖巨然的代表作,曾被宋朝蔡京及明清内府收藏,《石渠宝笈三编》著录,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画上主峰居上,几出画外,梳状山峰重重相拥。画面中部,山间谷地,密林之中若隐若现有茅屋数间,林麓间小径萦绕,曲径通幽。透过敞开的柴扉隐约可辨出茅屋中两老者相对论道,明净山色中婉现高士风采。
《秋庭戏婴图》
画家:苏汉臣
创作时间:北宋
收藏地点:台北故宫博物院
以儿童为题材的绘画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苏汉臣的《秋庭戏婴图》是宋代儿童题材化作的代表,画中描绘了两个儿童在秋日的花下嬉戏的情景。憨态可掬的孩童所专注的是一种“推枣磨”的游戏,这对于现在人大概是遥远而陌生的玩意儿了。或许白芙蓉花枝头上那几行清高宗乾隆御笔辰翰,能勾勒出几笔潦草的轮廓(画作的左上方乾隆手书的七言绝句):“庭院秋声落枣红,拾来旋转戏儿童。丹青讵止传神诩, 寓意原存相让风。 ”
《四景山水图卷》之秋景
画家:刘松年
创作时间:南宋
收藏地点:北京故宫博物院
最能体现画家刘松年的艺术风格和成就的,当数《四景山水图卷》,其四段分别描绘杭州春、夏、秋、冬四时景象。其中第三幅所绘秋景,老树经霜,朱紫斑斓,庭院环绕以树石围墙,有小桥曲经通幽,与外部湖山景观相隔离,似乎有遮挡秋之意。庭中窗明几净,一老者独坐养神,有侍童汲水煮茶,一派闲情逸趣。
《江山秋色图》
画家:赵伯驹
创作时间:南宋
收藏地点:北京故宫博物院
《江山秋色图》是一幅长卷山水画,以精湛的笔墨,绚丽的色彩,描绘了深秋辽阔的山川郊野之壮丽景色。整个画卷虽长(323cm),但景色详略得当,所画重峦叠嶂,奔腾起伏,嶙峋醒目,画中人物虽如豆粒,却面目俱全,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此画展示出太平、悠闲之景象,却能让人从中体味出作者对失去故土的思念之情。
《秋郊饮马图》
画家:赵孟頫
创作时间:元代
收藏地点:北京故宫博物院
《秋郊饮马图》描绘了江南初秋时节,牧人赶着一群马到河岸边饮水的情景。画中岸边林木环绕,湖水平缓无波,牧马人手持马鞭,侧首看着正在嬉戏的二马。画中十匹马都健壮肥硕,有的步入河中饮水,有的在岸边追逐,有的互相嬉戏,有的引颈长鸣,神态各异,好不热闹。通过岸上两马的奔逐,点出境外无限的景物。
《鹊华秋色图》
画家:赵孟頫
创作时间:元代
收藏地点:台北故宫博物院
秋日的济南,山高气爽,湖清泉旺,风光迷人,美胜江南,早在七百多年前这种秀美景色就已被记载入画——被誉为元代文人画代表作的《鹊华秋色图》就是其中一幅。这幅由赵孟頫执笔的国宝级画中,两山相对,鹊山漫圆,华山高耸,树木茂盛,秋色凝人,大气古远。画上有“赵子昂”印,董其昌跋语,杨载、吴景运、曹溶等人题跋。
《秋风纨扇图》
画家:唐寅
创作时间:明代
收藏地点:上海博物馆
这幅《秋风纨扇图》用高度凝练的笔触,描绘了一名手持纨扇伫立在秋风中的美人。画的左上角有唐大才子自题诗一首:“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唐寅一生遭际坎坷,饱尝世态炎凉。此图借纨扇遇秋遭弃之意,既寓“美人如花美眷,怎敌他似水流年”,又抒发了世事无常的感叹。
《秋兴八景图》
画家:董其昌
创作时间:明代
收藏地点:上海博物馆
《秋兴八景图》为董其昌的精品之作,共八开,所写为作者泛舟吴门、京口途中所见景色。画中中峻拔的山头,沉重的石块,深邃的溪谷,弥漫的烟雾,各尽其态。既有草木葱茂、风雨迷蒙的江南丘陵特点,又有沙汀芦荻、远岫横亘的水乡情调,亦有江天楼阁、彩舟竞发的江上景色。这是董其昌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获致“丘壑内营”之功的一次实践。
《锦石秋花图》
画家:恽寿平
创作时间:清代
收藏地点:南京博物院
此画以没骨积染法绘就,与表现对象的质地极为般配。画中几片湖石中生有丛丛秋花,色彩鲜明娇艳,没骨法充分表现了花的明媚。这种直接以色点染花之神态的技法,时有"恽派"之称,可见作者对此法应用已臻完美造化之境。左上角作者自题一诗云:“高秋冷艳娇无力,红姿还是残春色。若向东风问旧名,青帝从来不相识。”
《淮扬洁秋图》
画家:石涛
创作时间:清代
收藏地点:南京博物院
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既是绘画实践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艺术理论家。这幅《淮扬洁秋图》描绘的是淮扬秋景,画面上秋水茫茫,芦苇丛生,近处有掩映在树丛中的数间屋舍。几点红枫增加了秋天的气息,江面上一叶孤舟,渔翁泛舟水上,颇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使画面平添几分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