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29-89319874
地址:西安市未央区啤酒路一号
邮箱:732554675@qq.com

艺术之于人生的意义,其实你并不真正知道|象外一周年系列活动招募

艺术之于人生的意义,其实你并不真正知道|象外一周年系列活动招募

来源:陕西西安高新艺术学校   发布时间: 2017-08-11 10:02:05    浏览量: 77454

这是一篇原计划要代表象外执笔

回顾我们过去一年所做的事情,

然后发布我们明天即将开始举办的

“打开” 为主题的

年度活动

的文章

但我(刀娘)又把它写成了过去一年里自己个人体验的分享

后来一想,

这也是我们的一贯特色

在过去一年里收到过不少同行、合作伙伴对象外的谬赞:

有说“很少见一个艺术号像你们一样有自己的观点”的,

有说“你们真有情怀”的,

但我觉得我们不太一样的原因主要是

我们有私心

因为我们都是想从艺术中获得的人

也想把这种收获传递给更多的人

让自己活下去

也让我们喜欢的年轻艺术家们更好地生活下去

所以我们介绍自己想认识的艺术家,

推荐自己想看的展览、想读的书,

卖自己想买的艺术品

甚至这次活动的策划初衷也是这样:

我们想参加这样的活动

但根本没有

干脆就自己办了一个

> 更多活动介绍请拉至文章末尾 <

以及我们即将有自己的小院子来接待大家啦!

图片也请见文末

下面请看文章

梵高,星夜

梵高为什么会把星空画成这样?

有人说是因为梵高画这幅画时看到的星空就是这样的。你信吗?

我以前不信,觉得梵高如果听到这句话应该会气死——我都画成这样了你还说我在写实,你怕是有病吧。

后来我觉得那句话可能是有道理的,在某个被击中的瞬间里,梵高感受到的星夜可能就是这样:所有的星星都在涌动,周而复始地旋转,“看”其实是个比喻。

想象你是一个生活在19世纪末的画家,那个时候电灯才刚刚发明,人们大多还在使用着油灯,星空对你而言还是神秘的,不是“遥远的其他星球物质燃烧所发出或者反射的光线”,“人之所以能看见物体是因为光被反射进了眼睛”。

很多东西对你而言都还是神秘的,比如“事物在不同光照下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光影”,你遇到的后来被称为印象派的先锋艺术家们就致力于呈现这个,你们都对以前的人那一套形体写实失去了兴趣。

《国会大厦》,莫奈,1903

之前流行的写实作品:德泰勒,Vive_L'Empereur,1891年

你可能对自己的情感也感到神秘,你发现在你平静的时候、激动的时候,你感受到的世界的样子也是不一样的,如果你有一支画笔,许多颜料,你会怎么表现这一点?你要怎样让别人也感受到你的感受?

平静:

梵高,《阿尔的卧室》,1888年

"在此,唯有色彩是无所不能。色彩的简化,赋予平常事物伟大的格调,引发了休息或睡眠的联想。总之,看着这幅画应当可以让脑子或想象力得到休息。”

——梵高书信内容

激烈:

梵高,《麦田上的群鸦》,1890年,传说中梵高的最后一幅画,但其实并不是

说回星夜。

我从没有那样感受到过星夜,体会到那种星星的涌动和我息息相关的感觉。但我开始相信这是有可能的,因为我开始相信别人感受到的世界和我是不一样的,同样的风景或者同样的艺术作品在他人身上激发的美的体验可能比我强烈得多。

有个科学爱好者在网上说梵高的《星夜》让他感受到了:

“引力的作用机制与涡旋是相通的; 光子(粒子)摆脱光源(发射源)的约束进入空间之时, 就进入了由环境(介质)决定其运动状态的过程, 这正是光速与光源无关、光速(平均速度)不变和微观粒子出现波粒二象性的真正原因。”

如果你没有相关知识储备,你根本不知道波粒二象性是什么,你是不会对这段话产生任何共鸣的。

我过去一年的经验告诉我,道理是一样的,很多时候你不能被一件别人都为之惊叹的艺术作品所打动的原因不是作品不好,也不是因为你没有艺术细胞,其实原因不过是:你缺乏某种和艺术家相通的思想、感官或者情感体验。

比如艺术家蒋志的这件作品:

蒋志《片刻之光》影像作品,37分钟(加速版3分42秒)2010年

如果你不方便点开视频,我可以告诉你,它不过就是一束不知道从何而来的光投在了墙上的,慢慢变化,直至消失。这段影像蒋志拍了37分钟,我们放的是3分42秒的加速版。

“这也能叫艺术?我也能拍”,我估计很多人会问,以前的我估计也会问。

一面墙上片刻的光真的也会让你产生某种看了一幅画后一样的长吁短叹的艺术体验吗?作者真的不是因为想不出什么创意然后又要做作品挣钱吗?

产生这样的认知不能怪你,这是人类的思考机制决定的——对于陌异的事物,我们首先做的就是把它归类到熟悉的认知上去。

但如果你曾有过停下来长长地凝视过一面墙上的光的经验,或者你有想象自己盯着一束光看会有什么感受的能力,你可能就会有不一样的看法。

比如在过去一年里我换了个房子,花了大量的时间盯着自己家墙上的光长吁短叹:“多美啊,太美了”之后,我想我对这件事的看法不一样了。

你留意到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下这些光出现的时间、频率、波动,你记得你凝视这些跳跃的光的时候内心的感受——一种好似可以永远地这样凝视下去的体验,然后每当你正这样想着的时候,它们又悄慢慢地从墙上淡了下去,直至消失——人生不就是这样?日常才是常态,美是片刻的灵光。

但如果你陷在日常里,片刻相遇的灵光对你而言也与日常无异,哪怕遇见也不能将它辨认出来。

象外成立一年了,过去一年里我写过不少类似讨论艺术的意义的文章,比如:

这个世界上真的需要再多一个公号吗?|我就想当个〇外人

在AlphaGo赢了柯洁的时代,艺术还有什么用?

为什么马云说:未来三十年,不学艺术将会找不到工作

动机其实是我自己在不断追问艺术的意义,追问我做这份工作的意义。和象外其他人不一样,我是唯一在此前对艺术(狭义上的美术)没有过多认识也没有过多兴趣的人——我并不觉得我缺失了什么,艺术不就是追求美吗,美不就是好看嘛,好看有什么用呢,我曾经也是会这样子想的人。

蒋志,《情书》之九,摄影,2011

它美吗?

美。

它对你有用吗?

但对艺术的了解越多,我越感觉到艺术的重要:

仅仅只有好看是不能称之为艺术的,艺术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呈现。

艺术创作不是件仅仅受到天赋和激情驱动,信手拈来,一下子就写出一首诗,画出一幅画的事,它需要观察,也需要理性:

你首先要去观察,去思考你想呈现什么,然后考虑用什么材料、手段才能最大程度地呈现你想呈现的。

艺术家蒋志的思维笔记

艺术欣赏是其实是你去接收艺术家所呈现的信息,去想象、去重溯艺术家的思维,然后运用已有的知识、记忆、情感,重新赋予作品意义。

《情书》之十一、十、十五,2011

蒋志的这组作品对他来说有个悲伤的起源。2010年3月,蒋志的妻子为他在一个酒吧安排了生日派对,朋友们将盛满香槟的杯叠成塔状,然后在最上面那杯点火,蓝色火苗顺势流淌下来,很美。第二天,蒋志在家里拍了第一张点燃花的照片。那年年底,他的妻子因病去世,燃烧的花变成一曲曲挽歌。

《情书》之二十二、二十三、摄影,2013

他曾说,“《情书》是有关爱情的,是献给每一个正在爱和被爱,或者爱过、被爱过的人,是献给你、他和她和我,过去的人和未来的人,警察和小偷,医生和病人,敌人和朋友……如果有这些关于人的分别和对立的话,但让他们都回到爱的角度上来看待吧,都是《情书》所献给的人。”

而不同的观众对此肯定会有不同的解读,你也许会觉得“这些花在正当年华最绚烂之时,在火中香消玉殒,如同女人”,也许会觉得“正是这种静谧又热烈的燃烧才让生命惊心动魄”……

而通过艺术作品去想象、去重溯他人的思维有什么意义吗?

我能举出很多好处来,比如说你在欣赏艺术时需要调动自己的知识、想象力、情感、记忆,这其实是一种激发人思维活力的练习,你需要不断代入艺术家的感受,这有助于激发人的同理心我还可以像马云一样吓唬你如果你是一个缺乏上述品质的人在未来很有可能会被机器人淘汰。

事实上我已经做过啦^^⇢为什么马云说:未来三十年,不学艺术将会找不到工作

但我今天主要想从自己的角度谈我在这一年之中大量接触艺术(知识层面上的了解和感官层面上的感受)之后的变化。

我意识到了一件很重要的事:别人和我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

不只是知识储备不一样、看问题角度不一样,而是我们用的方法,我们大脑中神经元会被激活的区域压根完全就不一样!

我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主要依靠语言和抽象概念思维的人。比如当我思考时往往是在脑海中和自己对话,而回忆梦境时,往往不太记得画面,只记得情节和梦中的思考——都是以语言的形式。

我曾经以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以为人类就是这样思考的,直到和艺术家聊天,他们说自己自己很多思考都是图像思考,自己梦境中的画面、细节、声音完全和现实一样真实可感,我才意识到:“啊,我们的差异可不是一般大”。

蒋志,《事情一旦发生就会变得虚幻》之一,摄影,2007

根据陈嘉映先生的说法:

“语言就像一套公共交通系统。

“等我弄清楚了这个道路系统,我就知道自己要去哪,那么我就开始上路,过了一条又有一条路,所有这些活动就是我们的‘言说活动’。”

我们现在教育里教的主要就是这个。我们教一页页语言写成的知识,一条条语言写成的概念,一个个语言写成的公式,然后毕业了,你就拿着这个地图去社会上开车。

你学的是经济,我学的是法律,他学的是工程,我们根据自己拿到的地图分到了不同的区域工作,行走到陌生的领域看到上面写着“闲人免入”就调头折返。

一种学科化的模板被刻制在学生的脑海之中。学生们会真的认为,世界就是按照那些课程的学科、子学科划分而分割开来的。学生会逐渐相信:政治学和生态学就是分隔开的,经济学和物理学互不相干。”

——美国学者大卫·W.奥尔《大地之心》

我们习惯了用语言来规范我们的思维。

“两岁的孩子,在还没学语言之前,他大概会觉得大人说得那个词都不准确,你如果问他大人说的某句话是否和他的想法一样?他会说不一样,因为他的思维还没受到语言的规制。等我们开始学语言之后,我们习惯于获得表达的能力,习惯于以语言作为我们的归宿进行思维,乃至于当我们成年之后,我们的思维在很大的程度已经语言化了。

艺术其实也是有自己的语言的,比如说绘画语言,指的是艺术家也需要用笔、 刀、 纸、墨、颜料等材料工具为物质载体,用色彩、线条、明暗、肌理等视觉信号为媒介去表达——意思是艺术也是有套路可循的。

但不同的是,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好艺术家,你想在艺术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你必须既要学会使用套路,又要学会开拓新的路径——就好比你要学会拿着一张地图,开到新的无人之境。

就像人人都会用语言,却不是人人都会写诗。

这就是所谓的创造。

艺术家萨拉斯诺设计的由轻质碳纤维管和柔性太阳能电池板构成的超大风筝,薄的太阳能电池板同时起到帆的作用,他想将未来的人类带到空中生活。

而要甩脱语言思维的规范,摆脱分裂学科的模式化影响,在脑中把世界重新连成一个整体去思考、去创造,艺术是一扇很重要的门。

这和你以后从不从事艺术根本没什么关系,让“你又不当艺术家,学什么艺术”见鬼去吧。

我的体验是:当艺术那扇门被打开,你觉得自己好像第一次用眼睛看,第一次用耳朵听,第一次使用语言,第一次使用身体,好像你的脑子和它们第一次连在了一起,里面不再只有他人的思想,它有属于自己的生命的活力,而你开着车,再也不害怕去往地图以外的地方。

我们的周年纪念活动

就取名为

“打开”

打开什么?

也许是 感官

也许是 情感

也许是 语言

也许是 记忆

我们既不准备和大家谈艺术的概念,

也不打算教大家艺术的技艺,

我们只准备找真正走进了艺术的艺术家们

聊他们怎么感知世界,

又是怎样将这些感知变成了艺术作品

一个认为“诗不可教”的诗人怎么教小孩子“从自由里生长出诗”来?

而你还能写出诗吗?

一个乐团会怎么根据画作创作音乐?

让你在音乐中画画呢?

一个艺术学者会怎么带你骑车去看北京之美?

有多少你走过却从没留意过的美?

一个舞者怎样用身体表达情感?

你的身体自由吗?

然后让大家也用

自己的身体

自己的感官

自己的情感

自己的记忆

去试试

“打开”

“世界其实是你自己生产出来的,你不可能看见你的世界,也感觉不到它,你只能感觉到你的感觉。世界是生成的,观察也是生成的。”

——蒋志

这周五(8月11日)

晚上 

我们周年活动的

第一期

“打开”之 影像

邀请的就是

在前面文章中有提到过的

我们很喜欢的一位艺术家

蒋志先生

蒋志,1971年生,199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

当代中国艺术界不可多得的一位艺术家,

作品集多元化与试验性于一身,总是超乎人们意料。

和大家分享

一个影像艺术家怎样用影像传达对世界的感受?

人 数:30人(人数有限,报名从速)

费 用:60元/人

时 间:2017.08.11(周五)晚上8点

地 点:北京市东城区东四九条88号共享际1层未读club

熟悉我们的读者肯定知道我们已经写过两次蒋志先生了,是真爱无疑

点击文章查看

我们想说的都在里面了

话痨如我们,找不到更便捷的传达方式了

再放一次报名二维码

也许你听过大海

你想象过大海

但你需要自己到海边

去感受大海

为了创造更多让大家亲眼见到艺术作品,

和艺术家聊天的机会

我们租下了白塔寺旁边一间有一棵枣树的小院子

打算未来和大家在真实的空间里面对面地相遇

这是我们未来院子的效果图:

还只是效果图

改造工程要在年底才能完工

这次活动还是在我们出版届的朋友 “未读” 空间举办

在线客服
服务电话
029-89319874
156 6473 2086

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