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29-89319874
地址:西安市未央区啤酒路一号
邮箱:732554675@qq.com
将五彩石的粉末撒在霓裳羽衣上,一环环流痕在蝉翼上滑过,在尾羽上滑过,在花瓣上滑过……走进金祥琉璃展厅,一件陈列于众多琉璃瓶中的五彩霓裳瓶,被工作人员这样动情演绎。一侧摆放的,还有金祥刚刚创新研发的雪花琉璃,似皑皑白雪纷纷扬扬散落琉璃瓶身,令人爱不释手。“现在我们正全力筹备博山琉璃艺术节,将重建800平米开放型车间,届时参观者可从高处俯瞰琉璃烧制技艺……”中国玻璃(琉璃)艺术大师、博山金祥琉璃文化艺术研发中心当家人袁世祥满怀憧憬。
因爱结缘 琉璃成终生事业
从一名普通的琉璃手工艺人,到成为中国琉璃艺术大师;从最初两三人的琉璃小作坊,到成为拥有上百人的山东金祥琉璃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已是知天命年纪的袁世祥,对琉璃艺术的热爱与日俱增。不断创新尝试、探索研发是他的制胜法宝。
与琉璃结缘,始于18岁。那年,袁世祥通过招工进入淄博工艺品一厂,成为一名“小炉匠”。母亲心疼他在炉前高温作业的辛苦,但他却因发自内心的喜欢而甘之如饴。从一窍不通到熟练制作鸟、兽、鱼、虫等简单的琉璃热成型摆件,聪明又勤快的袁世祥很快干到了工段长、车间主任。“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不久,传统保守体制开始松动,大型琉璃企业博山美术琉璃厂的高级技工郑子云、王孝谦等,纷纷加盟淄博工艺品一厂。”袁世祥告诉记者,作为学徒工,他跟着师傅学做米珠炉、油篓炉。大师们的口传心授,让他在很短的时间内习得技艺,更开阔了眼界。
1990年,在多重因素的冲击下,淄博工艺品一厂成为博山区第一个垮台的骨干工业企业。被重新分配到山头陶瓷厂的袁世祥,不多久便辞职在家里搞起了小作坊,后又与恩师郑子云搭档合伙,但都未能持久。直到1994年,他萌生了自己创业的想法。说干就干,在家里人的支持下,袁世祥在山头河北东村建了自己的琉璃厂,他清楚地记得那是1995年5月26日,他不过29岁。
痛并快乐 见证行业兴衰发展
“企业创建之初条件很是艰苦,连个办公室都没有,妻子陪着我拼死拼活地干,晚上磨货磨到十一二点是常有的事,而我白天忙车间,晚上还要值班。”袁世祥回忆道,可喜的是企业生产出的琉璃花球,销路好的不得了,这也让他坚定了信心。1999年,袁世祥把企业迁入山东省陶琉工业园,成为第一个入驻企业,也是唯一一个琉璃企业。2000年11月竣工投产。第一笔大单翩然而至。2001年,来自英国的这笔订单破了企业的纪录,单一花色、造型琉璃产品共15万零80件。
命运总是让人意想不到。成功的喜悦刚过,第一次欧美经济危机就让袁世祥和他的金祥琉璃陷入了低靡。整整6年,改窑炉、提技术、调结构……最让袁世祥痛心的还有琉璃行业整体运行能力每况愈下,导致产业工人大量流失,后继乏人。“关掉窑炉,放掉琉璃水,消失的可能不仅仅是我这一个企业,恐怕整个博山的传统琉璃产业都岌岌可危。所以咬牙也要坚持。”袁世祥说,到2007年,企业终于缓过劲来。2008年,新一轮金融危机时,企业非但没再受影响,反而接到源源不断的订单。
“国家提出环保改革,在没有标准、没有现成经验的情况下,我们投入70多万元率先实现了煤改气。”袁世祥笑着说。回顾创业历程,他亦十分坚定,正是敢于创新,才让金祥琉璃多年以来一直走在行业前沿。
唯有创新 让琉璃艺术永保生机
在金祥琉璃展厅,琳琅满目的琉璃工艺品让人眼花缭乱。位于展厅二楼的抽象琉璃作品区,让人印象尤为深刻。
“自2008年,我们的抽象琉璃就被国外客人大赞出神入化,出口至今仍一路见涨,这也是我做琉璃以来,生命线最长的产品。”袁世祥感慨道。
从最初的花球到后来各式各样、成千上万种鱼,再到意大利样本的禽鸟,以及花瓶、抽象琉璃等,袁世祥最善于举一反三,一个模式能翻出五个模式,甚至十个模式。每当发现市面上有模仿作品出现的时候,他就会敏锐研发出新花样。
经常有人会对袁世祥的创新理念感兴趣,对此他也是颇有自信。“创作首先讲求的是‘意’,‘意’即思路,意由心生,创作从喜欢开始。我所创作的作品,多为意(异)型,色彩大多以艳丽为主,喻意多为喜庆吉祥,这也是它们受到社会认可的主要原因。”袁世祥说。谈及金祥琉璃未来发展的方向,他也十分坚定地说:“企业的发展源自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产品的创新研发源自技术人才的不断进步,金祥琉璃能发展到今天,从专门的外贸到主营内销,生产的产品也由普通外贸货发展到今天的艺术收藏品,产值过千万元,最离不开的就是创新这条生命线。”
从琉璃作坊到琉璃工厂,再到琉璃工业集聚区。在中国琉璃之乡博山。一代代博山琉璃人用执着的追求、无限的遐想塑造了一个个琉璃神话。而袁世祥和他的金祥琉璃无疑是这篇神话中的撼人心魄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