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29-89319874
地址:西安市未央区啤酒路一号
邮箱:732554675@qq.com
|
||
|
||
|
||
|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展惠济区优秀特色文化,促进文化传承,弘扬民族精神,建设和谐惠济具有重要作用。说起惠济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又分为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杂技、民间手工技艺、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民俗、民间信仰等9类50多项,比如黄河澄泥砚、砖雕、烙画等。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惠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惠济烙画。
烙画是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它初为烙花,后为烙画,兴于汉,盛于清,其间几经兴衰更迭,据《辞海》介绍,全国以河南南阳有较大群体,后发展到各个地区,上世纪80年代曾盛行一时,烙画传承人任更顺接触烙画之后,认为此时烙画作品极具民间艺术形态,拘泥于传统而不能创新,大多以稚拙的线描、白描为主要手段来表现处理画面,使画面单一、苍白、无层次、缺乏文化内涵。另有烙画随意敷彩,名曰“彩色烙画”。其面目媚俗肤浅,“烙”与“画”意义模糊,有失烙画之意义。郑州惠济区古城村的烙画传承人任更顺擅长用电烙铁作画,精心创作16载,形成纯烙画艺术风格。
“纯烙画”手法却能产生色彩效果
前几天,在郑州市惠济区老鸦陈办事处古城烙画艺术村一处农家院落,记者见到了烙画传承人任更顺。在他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了他的工作室。这里有他和他的学生已经制作好的得意之作和尚在创作的半成品:栩栩如生的人物,活灵活现的鸟兽,意境深远的山水,虚无缥缈的云雾……难以想象,这些层次分明、古朴庄重的画作,都是用一支烙笔完成的,而且像宣纸、丝绢这样的材料竟然也能在灼热的烙笔下生成美丽画卷。看着这些画作让人着迷。
任更顺向记者介绍说,烙画古称“火针刺绣”,近名“火笔画”“烫画”等,是古代中国一种稀有画种,有2000多年的历史。烙画以前仅限于在木质材料上烙绘,如木板、树皮、葫芦等。画面上自然会产生不平的肌理变化,具有一定的浮雕效果,色彩呈深、浅褐色乃至黑色。烙画是用一种特制的铁笔,在扇骨、梳篦、木制家具以及纸绢等上面烙制成的工艺画。到现代,大胆采用宣纸、丝绢等材质,从而丰富了烙画这一门艺术形式。
任更顺用“纯烙画”手法,却能产生色彩的效果,既不施色彩又胜似五彩,使烙画艺术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形成一个新的画种,尤其对云、雾、雪的表现,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艺术之林又绽新花,烙画艺术已具里程碑意义。自2001年起,他的烙画艺术已走进市场,走进藏家。2009年,任更顺的烙画艺术被评为“首届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任老师被确定为郑州惠济烙画艺术的唯一传承人。自他从事烙画艺术以来,心里一直怀着一种夙愿:文化兴村、艺术兴村。要实现这一愿望,必须实干、苦干。10多年来,他始终认为,机遇不是等待是创造,前景不是期盼是实力,帮助不是寻找是赢得,一个人的价值不是你获得多少,而是你贡献多少、创造多少。
一年只休息一天
“无论是哪一行,包括这个画画或者烙画这一行,你要想把它做好,这里头都要付出代价。从2001年到现在,我天天早上就是5点半起床,每天的休息时间只有5个小时到6个小时,这十几年来都是这样,一年四季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坐头班车过来,坐末班车回去。”任更顺说,他一年中就一个假日:大年初一。
“不是仅仅会画画就行了,与之相关的,比如说文学、哲学、历史,这些东西你都得懂,包括诗词歌赋都得读,诗画有时候是相连的,所以晚上呢,我就把时间充分利用起来,看看有关画论,有关文学诗词歌赋之类的书籍。”用火笔艺术讲述人文故事,是任更顺内心的坚持。
长久以来的研究与创作使烙画艺术有了质的飞跃
任更顺出生于烙画世家,5岁时即得到父辈们的指点,入学后在美术老师的指点下,使烙画艺术又得到进一步发展。2000年,进入专业研究与创作阶段,开始用美术知识、绘画理论及音乐的韵律、文学的深度来丰富烙画,逐渐使烙画艺术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不施色彩又胜似五彩,意境深远的山水、虚无缥缈的云雾、栩栩如生的人物……一幅幅古朴典雅、层次分明的画作,令人叫绝。
2004年,他在郑州市群众艺术馆举办了“任更顺烙画艺术展”;2005年,在自己的家乡古城村建立了“任更顺烙画艺术馆”;2008年,在惠济区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了“古城烙画艺术村”,并制订了“古城烙画艺术村”的远景规划及初步实施方案。为壮大烙画艺术队伍,强化烙画艺术村建设,目前已培训全国各地学员100余人,义务培训村民70余人,师家河小学全体师生400人,培训不仅壮大了烙画艺术队伍,对优化民风也起到了很大作用。如今任更顺和他所建立的古城烙画艺术村,已受到社会各界及政府的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