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29-89319874
地址:西安市未央区啤酒路一号
邮箱:732554675@qq.com
一首好歌曲必须是词好、旋律好听、编配恰到好处,三位一体。如果再加上演唱,就是四合一了。
去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我到红军长征的出发地江西于都采访。长征渡口、烈士陵园、长征纪念碑、长征历史博物馆等,都在诉说着当年那一段悲壮的历史故事,激发了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激情。在这许多作品中,有一首叫《红军渡 长征源》的歌曲,让我至今难忘。“晚霞映红于都河,渡口有一支难忘的歌,唱的是咱长征源,当年送走我的红军哥哥。万水千山多坎坷,心随亲人一起走过,胜利不忘哪里来哟,红色源头记心窝。河水静静流淌着哟,斑斑渡船没有停泊,载的是咱未了情哟,从这里划向我的新中国……”即使没有谱成音乐,歌词带着情感就已经流淌了出来。
图为位于江西于都的长征渡口。谢金俊摄/光明图片
歌词创作最怕假、大、空。假者,没有情感;大者,小题大做;空者,口号连篇。造成这种恶果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乏生活。我看了这首词、听了这首歌以后,最为直接的感受是,文艺工作者必须深入到生活第一线,那里有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我们文艺工作者的政治修养、生活修养、创作灵感乃至于写作技巧,都是从活生生的生活中获得的。
《红军渡 长征源》词作者王晓岭,为了创作,白天他穿行在于都的红色景点之间,晚上整理采访心得。先后两次的于都之行,让他的心灵填满了浓浓的真情实感。于是,一首鲜活的情感歌曲便跃然纸上。这首歌词在情与景的结合上很到位,从景引出情,情在景中进一步升华,自然、流畅、平实、感人。
这首歌词所表现的是红军长征的大主题,词作者以小见大,塑造了一位富有理想信念的“红军哥哥”的艺术形象,歌颂崇高的优美人性。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正确的价值取向,用善来激发善德,用美来培育美感,用感动来构建核心价值。
俗语道:“好马配好鞍。”好词得配好的旋律,两者缺一不可。这首歌的曲作者是中国音乐学院青年教师胡廷江。歌曲一开始数秒富有地域特色和时尚的前奏音乐,就把我带进江西那片红色土地,具有鲜明特色的歌曲旋律便由此进一步展开。
歌曲主歌部分,胡廷江采用中国传统五声调式,一开始的主题动机,是全曲旋律的浓缩,由低到高的五声音阶,开启了感人的故事讲述,也贴切地配合了歌词开篇“晚霞映红于都河”的秀美意境。在第二个乐句中,通过出人意料的八度大跳,巧妙强化了“难忘的歌”,从而在音乐上,合理地承前启后。主歌本来是四句方整的结构,但作曲家将“红军哥哥”这一核心唱词重复一遍,扩大了主歌乐句规模,从而巧妙地强调了“红军哥哥”在听众听觉中的主人公印象。
主歌第二段,本可以按常规,写成第一段的同旋律重复,但鉴于歌词中“心随亲人一起走过”中的“亲人”,是高起音的阴平发音,为避免不倒字,作曲家果断调整音符,从而使得两段主歌,在第二句上旋律走向形成差异化对比。旋律发展得艺术而细腻。
副歌转调是全曲的点睛之笔,此处转调在听觉上自然合理,同时也给听众强烈的音乐冲击,可谓一举两得。此时,歌曲已从主歌的叙事抒情自然地转向副歌的荡气回肠,歌曲意境和情感在转调节点上得以升华,从告别故土亲人的恋恋不舍转向红色情怀的讴歌颂扬。
在编曲上,曲作者也下了很大功夫。这首歌采用了温暖的弦乐为主的传统编曲模式,前奏一开始,竖琴琶音结合弦乐铺底,惟妙惟肖地展现了于都河波光粼粼的美景,第一小提琴声部结合竹笛奏出了江西民歌的经典旋律,中西合璧,浪漫而真挚。主歌中,特色乐器琵琶的加入在每个乐句的句尾呼应人声,搭配巧妙。转调后,乐队激动而不躁动,在烘托情绪上,坚定有力而不暴烈,分寸拿捏到位。间奏一改常规的激情澎湃,采用合唱哼鸣搭配竹笛,梦幻般地再现江西民歌主题旋律,既富于变化,又合情合理。在声部安排上,又充分考虑了男女声各自音区的特色,总体上充分发挥了各自声部的优势音区,使得整首歌曲唱起来不吃力、听起来不费劲,表现起来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