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29-89319874
地址:西安市未央区啤酒路一号
邮箱:732554675@qq.com
日前,著名艺术家李明久、知名美术理论家郑以墨博士以及各位青年艺术家、媒体人士作客蕉林•茶书屋。煮水烹茶、评书论画,畅谈自己对当前艺术的观察与思考。
当下涉及到绘画有一种观念上的倾向被称为“颠覆传统”,对很多年轻画家而言,追求“时髦”,追求与他人不同已经成为艺术创作的主要目的。但事实上,在传统与创新的错综关系中,如何把握其中的“度”才是每个年轻艺术家面临的,且必须解决的受首要问题,这也正是此次雅集最主要的议题。
“对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上,应该避免粗暴的方式,不应亦步亦趋。对待传统,不单单是掌握方法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掌握精神,应该赋予它现实的意义和生命力。”
李明久老师娓娓道来,“举例来说,像陆俨少、李可染两位艺术家不能随便说水平谁高谁低。你去看陆俨少的画,山、石、树拿出来在国画里基本都能找到,他在画云上做了变化;反过来你再看李可染的画,他画的树、船和古画明显有区别,这种区别在于他更源于生活,更注重大自然的逆光,这种创作添补了绘画传统的不足。对陆来说,传统很重要;对李来说,接触生活更重要,水墨气味一看就是传统的。”
“艺术家需要‘独持己见 一意孤行’,最重要的是要静下心来,关上自己的门。”
“相当多的人画的好,往往都是有自己的体验。自我体验决定你吸收什么、主张什么、需要什么,最后都会落实到样式上,所以当下样式虽多,齐步走的状态很明显。一大群人都在一个起跑线上、推着向前走。”李老妙语不断,继续补充道,
“画家应该从前后左右‘躲着走’,走扇形路,要有‘自毁’的精神,边走边扔,直到扔到和别人不一样也就成功了。”
在李老看来,艺术家要坚守自己的认知标准,不被主流思想所同化,更需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上,传承前人的思想,承载的是精神的创新。而在传承过程中,绘画技艺并非一成不变,反而以颠覆性的改变在发展,每代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作品语言,固守不变的话,就会僵化。
这也引起郑以墨博士的共鸣,她认为:“艺术作品要变,隐藏的是变革、创新、如何往前走。山本身有‘变’。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样是座山峰,‘变’才是精髓所在。”
在传统文化对自我提高方面,张建林老师表达了一些想法:“最好的窖藏是传统文化。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要想‘游于艺’,首先以‘道’、以‘德’为基础,传统文化要把握以德立身,修己达人的宗旨,通过绘画、书法这种存在去寻找古人的精神、内涵所在。”
在大家各抒己见的同时,崔胜军老师自然联想到了艺术的表现形式,“不管是游历山川,还是在蕉林茶书屋品茗品墨,雅集的方式是多样的,如何更好的展示艺术?这里的书画陈设看似不经意,实则花费了不少心思,比如画的高度、距离,要怎么摆放挂置才能更好地展示其艺术效果,达到创作者的艺术诉求。茶、书、画的结合,是一种创新的引领方式,看似高雅别致,实则更贴近生活。”
在马盛斌老师看来,通过茶画雅集这样的活动,“受到的启发和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交流与聆听中提升、悟化,是共同的提升”。
蕉林•茶书屋主人 张迎军从茶画雅集受益的角度说起:“传统国画的‘松、毛、淡’给了我很多启发,我们常说‘人在草木间’,是寻找一种更适合中国人的一种艺术形态,这种形态在空间里头,怎么能让空间更松一些,怎么让人安静下来。从受益角度来说,一是材料的选择。什么样的材质可以让人的心灵安静下来,答案是从质朴的材料入手。第二,对于室内设计来说,绘画与书法的直抒胸臆,让我在表达设计想法时,抛弃六面体的局限,先把想法写出来,再去找合适的形式去表达,这种体验以前是没有想过的。”
创新与传统的关系是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永恒的命题。如何做到借古开今,既继承优秀的传统精神,又不囿于古人成法,是当下艺术创作直面的问题。通过本次雅集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到艺术创新与传承并不矛盾,一味传承、因循守旧或一味拒绝传统、单纯追求个性,艺术都是艺术道路上的误区,只有继承传统并从中寻求突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躲着走扇形路”是一种艺术态度,需要符合时代的需求和个人的修养沉淀,筚路蓝缕、独辟蹊径,在传承中突破,于俗世中求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