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29-89319874
地址:西安市未央区啤酒路一号
邮箱:732554675@qq.com
人的身体
最灵活的部位
四肢
肢体语言的表达
要怎么深入的了解肢体语言呢
一上肢分析
大臂骨
1、大臂骨(肱骨)约1又1/3个头长(按人体7.5个头长计算),和肩胛骨肩部的关节相连,连接方式如下图:可以纵向和横向旋转。
2、肱骨肘关节处有两个从体表可以看到的结构点,肱骨内髁和肱骨外髁。其中内髁略大,外髁略小。
小臂骨
1、小臂骨分尺骨和桡骨,约一个头长。尺骨肘端像楔子一样咬合在肱骨的肘关节中,只可以单方向运动。
2、 尺骨肘关节的旋转轴外有一个突起称为鹰突,鹰突的作用是使肘关节的运动在大臂和小臂打开至167°-170°左右时,小臂的张开受到鹰突的阻挡,此时鹰突 和肱骨内髁、肱骨外髁连成一条直线,而当小臂向大臂弯曲时,鹰突和肱骨内外髁的连线呈三角形,弯曲越大,三角形的鹰突角度越小。
3、尺骨外侧有一个直线,在两组肌群之间的空隙间显现于体表,称为尺骨线,是小臂的结构线。尺骨腕端小头称为尺骨小头,是小臂下止点的标志,尺骨小头在小手指一侧。
4、桡骨的小头在肘部和肱骨外髁相连,,桡骨的大头在腕部大拇指一侧和腕骨相连。使小臂绕着尺骨为轴可以做拧麻花般的运动,拉动手在手背手掌之间的反正、正反交替运动。
小臂结构要点
1、建立把小臂的肌肉分成三个肌肉结构群的意识。以尺骨鹰嘴——尺骨线——尺骨小头为界,屈肌群在小臂尺骨线内侧、伸肌群在小臂尺骨线外侧,而小臂外侧肌群在小臂的桡骨侧。
2、屈肌群和伸肌群相比,屈肌群更发达厚实。屈肌群和伸肌群之间的结构转折,形成清晰地沟谷是尺骨线的位置,两点的鹰嘴和尺骨小头更加强了它们之间的区隔。而伸肌群的上部和外伸肌群的界限不是很明显,在某种角度下,可以将伸肌群和外伸肌群连带表现。
3、 由于外伸肌群和屈肌群在小臂中都很发达,从小臂手掌侧看,它们在小臂的桡骨、尺骨侧都形成向外隆起的富有弹性的弧线,但要特别注意的是,在正常放松状态 下,小臂外伸肌群的弧线弧度大,而屈肌群的弧度小,且小臂外伸肌群弧度的高点,比屈肌群的弧线高点更靠近上方,而屈肌群的弧线高点要靠下方一些。
4、小臂的三组集群,在小臂下部2/3处逐渐从厚实的肌肉组织变成肌腱,失去了体积上的厚度,在结构上,腕部的桡骨大头和尺骨小头之间形成的骨骼结构关系代替肌肉起到了主要作用,使万部上端的小臂横断面过度成比较清晰的长方形。
结构要点:手部骨骼的厚度对手的体积结构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将手平展与桌面,会发现,从小臂至指尖,每段骨骼组织的厚度越来越薄,并且有明显的几个阶梯:
第一阶梯,小臂通过腕骨过度到掌背;
第二阶梯,掌骨到指骨基节;
第三阶梯,基节到中节;
第四阶梯,中节到末节。
二下肢分析
下肢力轴线与小腿长轴一致,与重心垂直线成3°夹角。
股骨长轴线与膝关节平面线夹角称股骨角,约75°-80°,女小男大。
膝关节平面线与下肢力轴线(小腿长轴线)夹角称胫骨角,约85°-100°,平均93°。
小腿
腓肠肌起点:股骨内、外髁后上部。
止点:以公共腱止于足底。
作用:将小腿拉向大腿后侧,将脚面拉向下和小腿垂直方向。
结构要点:
1、腓肠肌分左右两段。
2、从腿的正面看,腓肠肌在小腿内外侧形成绷起的弧线,其中外弧线比内弧线平缓,小腿外弧线的突出点高于小腿内弧线的突出点。
3、腓肠肌上端到小腿2/3处为厚实的肌肉组织,这一段下大上小,上端插入大腿背部肌群分开的两股肌腱中形成凹陷。
4、腓肠肌在跟骨上方形成的肌腱称跟腱,坚硬而有力,在脚的后方形成一个突出的结构。
胫骨前肌
起点:胫骨外髁。
止点:足内侧。
作用:外旋脚面、提拉脚面。
结构要点:
胫骨前肌紧贴胫骨线外侧,在胫骨由下至上的2/3处最厚实,在此处胫骨前肌高出胫骨线,使胫骨线形成向内凹结构。
趾长伸肌
在胫骨前肌外侧,往往在体表和胫骨前肌形成一个结构体块。
腓骨肌:由腓骨前肌和腓骨短肌组成。
起点:腓骨小头、腓骨小头后点。
止点:胫外踝、跟骨外侧,止于足底。
作用:提足提拉脚外侧。
结构要点:
腓骨肌在胫骨前肌和趾长伸肌之后,健壮的人在运动小腿时,这两块肌肉的区隔就凸现出来。
大腿
前部肌群:包括股直肌、股外肌、股中间肌(股直肌下面)——合称股四头肌。
起点:髂骨前棘突下侧、股骨大转子骨斗附近。
止点:膝盖总腱止于胫骨隆起。
作用:抬起大腿向躯干下面方向,抬伸小腿(和大臂肱三头肌相对应)。
结构要点:
从侧面看大腿的三块肌肉,股直肌约在大腿从下至上2/3处最高,向下便逐渐变成肌腱,外表上看去像是插入股内肌和股外肌之间。
从大腿正面看,股外肌和股内肌使大腿的内外侧饱满和圆润。大腿外侧、股外肌的体外高点约在大腿1/2处;大腿内侧、股内肌的体外高点在大腿下方靠近膝关节。
结构要点脚步结构外形的基本特点
第一,脚部有两个拱形,一个是从前向后的拱形,另一个是左右横向的拱形;第二,脚部前宽后窄,前低,铺于地面,后高,跟骨较高;
第三,脚部内外两侧和地面的关系是不同的,内侧高而垂直,外侧低和地面形成缓坡;
第四,这个模型也能体现脚背的纵向转折面及体块转折线。
足部骨骼
足部骨骼决定了足部的基本型,分为跗、跖、趾三部分。
跗骨部分有七块骨头,相当于手部的腕骨,其中跟骨最大,呈现出脚后跟的基本型;距骨其次,落在跟骨之上成为脚踝关节和胫骨的连接骨;其余的五块跗骨组成脚背的上段——脚弓。
跖骨五根,相当于手部的掌骨,跖骨之间几乎不能活动,组成了脚背的下端。
趾骨五根,相当于手指骨,但手指骨的长度占手部总长的1/2,而趾骨的长度不足脚总长的1/4。趾骨可以做分离、聚合和弯曲运动,但幅度要比手指骨的运动幅度要小得多。
趾骨除大脚趾骨外,也分为基节、中节、末节三节,大脚趾骨只有基节和末节。
肌肉和肌腱
足部的大部分肌肉都转化成肌腱,在体表结构中起作用的肌腱主要有:拇长伸肌、趾长伸肌、胫骨前肌腱,这几条肌腱尤其在脚的踝关节前端和跖趾关节处突显,特别是在提拉脚面向上运动的时候尤为明显。其他肌腱延伸到各个脚趾,延长伸肌在趾骨的基节和中节关节分成两股,加强了这个关节的方硬转折。